前几天看到非虚构写作者王琛写的一篇关于作家阿乙的文章,通篇都很精彩,尤其有个细节,写阿乙从警校毕业之后,分到偏远乡村,他未能免俗地恋爱,虽然对方都是当地乡干部的女儿,他仍然不会告诉县城亲友。 “最无耻的一次,女友吵架,留了纸条跑掉,纸条上写满错别字,意思很清楚:再也不回来了。艾国柱窃喜,收好纸条,留作武器,如果对方回来,他就拿出证据,喏,你说过,分手了。” 原名为艾国柱的阿乙则自己写道:“女人在那里就像木板上的蛋糕,如果我不能克服饥饿,跑去吃了,老鼠夹子就把我夹住,我就要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待上一生。” 真实得让人寒心,却也足够诚恳,当女人以为已经织下爱情的天罗地网时,男人其实早已遁出,冷酷地看着女人作茧自缚。这些偶尔停驻的年轻男人,即便会因为疲惫或是荷尔蒙旺盛而一时软弱,但要走的时候,自会抬起脚来。
前几天看到非虚构写作者王琛写的一篇关于作家阿乙的文章,通篇都很精彩,尤其有个细节,写阿乙从警校毕业之后,分到偏远乡村,他未能免俗地恋爱,虽然对方都是当地乡干部的女儿,他仍然不会告诉县城亲友。
“最无耻的一次,女友吵架,留了纸条跑掉,纸条上写满错别字,意思很清楚:再也不回来了。艾国柱窃喜,收好纸条,留作武器,如果对方回来,他就拿出证据,喏,你说过,分手了。”
原名为艾国柱的阿乙则自己写道:“女人在那里就像木板上的蛋糕,如果我不能克服饥饿,跑去吃了,老鼠夹子就把我夹住,我就要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待上一生。”
真实得让人寒心,却也足够诚恳,当女人以为已经织下爱情的天罗地网时,男人其实早已遁出,冷酷地看着女人作茧自缚。这些偶尔停驻的年轻男人,即便会因为疲惫或是荷尔蒙旺盛而一时软弱,但要走的时候,自会抬起脚来。
对于要改变自身阶层的男人,实用的才是真爱情 闫红·腾讯大家http://dajia.qq.com/original/famousbook/yh20170326.html
“文艺欣赏与情感认知有阶段性”的看法,大概高中就颇强烈。我记得在自己写的读书笔记里也评过辛稼轩“少年不识愁滋味,要上层楼,要上层楼”句,说少年不是不识愁滋味,是少年有自己的愁,大人看上去不值一哂的愁,有时却是少年世界里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些人自己长大了就忘了,或是根本没有过少年,肆意抨击少年心事,似乎大家都该一出生就成熟,真是荒谬可笑。这种观点大抵来自鲁迅,因为鲁迅说过,年轻时该把自己的愿望记在纸上保存,将来教育孩子的时候,譬如孩子非要去公园不可,十分闹心,翻开本子一看“某年某月某日,我十分想去公园玩耍”,便可心平气和矣。 总之成人世界与儿童、少年世界的隔膜,时时警醒自惕,总是好的,尤其对于当着父母的人。
“文艺欣赏与情感认知有阶段性”的看法,大概高中就颇强烈。我记得在自己写的读书笔记里也评过辛稼轩“少年不识愁滋味,要上层楼,要上层楼”句,说少年不是不识愁滋味,是少年有自己的愁,大人看上去不值一哂的愁,有时却是少年世界里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些人自己长大了就忘了,或是根本没有过少年,肆意抨击少年心事,似乎大家都该一出生就成熟,真是荒谬可笑。这种观点大抵来自鲁迅,因为鲁迅说过,年轻时该把自己的愿望记在纸上保存,将来教育孩子的时候,譬如孩子非要去公园不可,十分闹心,翻开本子一看“某年某月某日,我十分想去公园玩耍”,便可心平气和矣。
总之成人世界与儿童、少年世界的隔膜,时时警醒自惕,总是好的,尤其对于当着父母的人。
诗词教育不过是老虎嘴上的胡子,没有也不碍事 杨早·腾讯大家 http://chuansong.me/n/1608514021221
瓦利德发明了一个有趣的阶段模板向我们解释《恐怖主义的阶梯性进化》这重要的一节。这个模版将恐怖主义的人员招募分成五个阶段:招募阶段,同化阶段,晋级阶段,身份稳定阶段和投身圣战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海选”。基地成员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寻找潜在候选成员。通常他们会深入到前文所提到的饱受战争的落后地区,找到年轻力壮,失去家庭和没有组织关照的青少年,利用他们的无助感接近他们。这些孩子往往出生贫穷,或者亲眼目睹家破人亡,长期处于贫寒和流浪的社会边缘状态,本身对主流社会的不公平就有极深的仇恨和痛楚,渴望身份被认可。基地成员会首先接近他们,利用他们渴望被认同的弱势群体心理怂恿他们加入极端组织团体。 当这些青少年被选入成员后,他们便来到了恐怖组织进化的第二阶段,但此时他们仍在处于新人和外部人员之间。 第三阶段便需要通过洗脑和思想灌输的双管齐下,让这些新人认同自己的新身份,接受组织的“兄弟情谊”。组织给予他们从未得到过的关注,建立兄弟情谊,从边缘变成主流,让他们从内心依附于组织。 等到“赢得民心”后,下一步就是集中地灌输组织的行动和目的——“摧毁西方和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这一阶段需要一定头脑和决心,为最后晋级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被招收的只停留在了第一二三阶段,而能进入此阶段的,“人性”已经泯灭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有极端的“赤血忠胆”。 在此阶段是升级版的“同化”和“洗脑”,借用包括Youtube、Facebook的视频和社交媒体,让他们跟外界沟通,传递恐怖信息。让他们看到“敌人” 舒适、奢华的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土地”被西方反恐战争的炮火侵占,家园被轰炸摧毁。同时用“兄弟们”的战斗视频刺激他们的“英雄精神”,让他们意识到最神圣的死是死于圣战,成为圣战英雄是最高的奖励。 最后一阶段,成员思想和行为基本固化,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圣战士”的转变。成员已经全盘把自己交付于组织,在思想上经过了重塑。这阶段的训练强化技术上的训练,如何运用武器,怎样行动,把他们自己准备好随时做“行走的炸弹”。 在这阶段里,成员受到至高的尊敬,也是底下成员仰望的榜样。
瓦利德发明了一个有趣的阶段模板向我们解释《恐怖主义的阶梯性进化》这重要的一节。这个模版将恐怖主义的人员招募分成五个阶段:招募阶段,同化阶段,晋级阶段,身份稳定阶段和投身圣战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海选”。基地成员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寻找潜在候选成员。通常他们会深入到前文所提到的饱受战争的落后地区,找到年轻力壮,失去家庭和没有组织关照的青少年,利用他们的无助感接近他们。这些孩子往往出生贫穷,或者亲眼目睹家破人亡,长期处于贫寒和流浪的社会边缘状态,本身对主流社会的不公平就有极深的仇恨和痛楚,渴望身份被认可。基地成员会首先接近他们,利用他们渴望被认同的弱势群体心理怂恿他们加入极端组织团体。
当这些青少年被选入成员后,他们便来到了恐怖组织进化的第二阶段,但此时他们仍在处于新人和外部人员之间。
第三阶段便需要通过洗脑和思想灌输的双管齐下,让这些新人认同自己的新身份,接受组织的“兄弟情谊”。组织给予他们从未得到过的关注,建立兄弟情谊,从边缘变成主流,让他们从内心依附于组织。
等到“赢得民心”后,下一步就是集中地灌输组织的行动和目的——“摧毁西方和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这一阶段需要一定头脑和决心,为最后晋级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被招收的只停留在了第一二三阶段,而能进入此阶段的,“人性”已经泯灭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有极端的“赤血忠胆”。
在此阶段是升级版的“同化”和“洗脑”,借用包括Youtube、Facebook的视频和社交媒体,让他们跟外界沟通,传递恐怖信息。让他们看到“敌人” 舒适、奢华的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土地”被西方反恐战争的炮火侵占,家园被轰炸摧毁。同时用“兄弟们”的战斗视频刺激他们的“英雄精神”,让他们意识到最神圣的死是死于圣战,成为圣战英雄是最高的奖励。
最后一阶段,成员思想和行为基本固化,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圣战士”的转变。成员已经全盘把自己交付于组织,在思想上经过了重塑。这阶段的训练强化技术上的训练,如何运用武器,怎样行动,把他们自己准备好随时做“行走的炸弹”。 在这阶段里,成员受到至高的尊敬,也是底下成员仰望的榜样。
从雅加达恐袭到莫纳什大学课堂:我所了解的恐怖主义 代丹妮·FT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610?full=y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