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便利店三年前还只是7-11一家独大,竞争者快客和好邻居不知为何散发着一股陈旧的国企味儿。之后北京就陆续开了全家和罗森,只是店铺数量少得可怜。后来全时逐渐多了起来,同时一位从7-11辞职创业的高管创办了邻家便利店,竞争格局就丰富了一点。
再然后,创办邻家的这位高管又出来了,再次组团创业,结果还是开便利店。这回的创业项目,就上了2017年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这就是便利蜂。
大家“惊为天人”的除了便当超级便宜之外,就是用App扫码跳过收银台排队,直接手机买单的做法。而在国土另一头,广州的卜蜂莲花超市有实现同样功能的手机App“莲花Go”,已经正式开通了至少半年。我第一次使用这个功能就非常惊讶于其构思的巧妙,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去过常规的收银台。
这种自助收款的方式其实并没有给莲花的业绩增添太多的光彩。莲花Go从2015年底就开始小规模的对外测试,现在已经开始批量应用了。但是除了大家感受到节省排队时间之外,影响普通人消费决策的最大因素,其实还是在于价格是否便宜,路程是否足够近。这两个影响零售业的根本因素毫无变动。
自助收银到底是不是一个便利店或线下商超的革命性竞争力?我觉得不是。
便利店使用自助收银更节省效率的时间,也仅限于在中午大家都排队领盒饭这个非常短暂的时段。到了两三点钟就没人了,还不如直接把货品交给收银员更方便。
反倒是特大型超市,大家可能都是开车来一次采购一大堆东西,而且客流分布比较平均,白天大爷大妈也会过来。所以在超市当中排队的规模效应越强,自助收银所带来的便利也就越明显。
收银台前的排长队可能恰好是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店铺,在中午时段要承载周边好几栋大楼的工蜂白领们倾巢出动排队领餐,所要应对的“痛点”。所以,为便利蜂激动的人恰好拥有在移动互联网更高的话语权,所以他们的声音可能会放大对中关村样板店铺的想象空间。
比较理智的旁观者就会冷静的提醒,这些单店的成功,可能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不一定能复制。放到年轻人没那么多的小区会怎样?便当优惠期过了会怎样?这都是未知数。
早几年开始就关注科技业界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两年科技行业的投资越来越不科技范儿了,会更多的投到一些基础设施和传统行业当中。但这也是自然的,不然还怎么叫互联网+呢。
已经拿到庄辰超等带有“互联网思维”的钱的便利蜂,会不会像喜茶般稳住阵脚,慢工出细活的扩展,这个我可就很怀疑了。
动点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