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活跃在知乎上的一位著名用户,在出了自己实名写的书之后,改换成自己的真实姓名又回到了这个平台上。不过,他的专栏现在已经禁止评论了。
让我感到非常震撼的是,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发布一篇文章的习惯,从未间断。这让我想起之前某位很活跃于中文互联网的博主的格言“日拱一卒,不求速成”——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他的文章了。同为写作者,我知道这有多困难。有的时候心血来潮了一天会有好几篇出来,但紧接着有点什么事情,就会打乱你的写作计划。完成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目标其实非常不容易。
说回来。他现在的文章都是禁止评论的,只有一篇文章看到反响很大,所以把评论打开了。在知乎专栏当中的文章下面有360多条评论,但是反对声音多过赞成的。有些人说,他文章写的很啰嗦,风格没有以前的那么好了,要不是今天推送到时间线上的话,也不会主动去看了。
但是他同时还运行着一个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也会推送到微信上。微信上倒是开放评论的,只不过微信的评论系统由管理员自己摘一些评论出来,并且给予回复。所以,在微信上看到的评论永远都是那么和谐,作者有的时候还会回复一两句。
在豆瓣上,因为他写了几本书,其中有一些下面的书评会看到很明显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之前在现实生活当中就认识他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性子,即兴给他做一个序,然后在这里面写上“有一颗星就是看着我跟他多年的交情才打上去的”这么傲娇的句子。而那些给他的书打五星好评的,都会像是复读机一样,直接摘抄这本书上的语句,复述一下这本书的书名,说明他真的读进了这本书,而且给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造成了很大改变。
所以我在想,这位作者在不能预审评论的知乎关闭评论,而在可以审核评论的微信开放评论;在豆瓣的书评,也是如此两极化。这一切综合起来到底说明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他只希望看到对自己有利的,对自己来说是正面的评论。当然,这个评价是中性的,不是贬义。
他自己也提到过——其实有一天的文章就明确的写到过,他认为匿名评论有些实在太邪恶了,读完之后会让人心理受到影响。我也赞同匿名之下,人心险恶这一点,但我始终觉得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你要敢于面对这些。你知道他们是永远都有的常态,从心理上不把他们当回事儿,偶尔也想一想他们这样充满敌意的背后,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不同,需要自己这个处于相对高位的人,居高临下地给予一些关怀,才能接近问题的根源。
有鉴于此,我觉得,评论应该是一篇文章的共同组成部分,只看到作者自说自话而看不到读过文章的人有何反馈总觉得意犹未尽——Kindle的标记也是,Dribbble上的Rebound也是,但终归评论是最普遍的反馈形态。
如果把负面评论都删除掉,只显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胸襟——然而没有这么大的胸襟正正是每个人的个人自由。作为一个心理上曾经受过伤的人,现在已经成功找到自己人生价值,而读者反馈其实关乎这一人生价值。如果他受不住这些评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也觉得不能强求。
只是对我自己的要求上,我觉得,自己能够对从没谋面的第三人给予的任何风言风语或者负面评论都保持正常态度,其实要得益于我还小的时候就遭遇过毒性比较低的版本。我到现在也感谢cnBeta对我的训练,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可以让我在大风浪当中处之泰然,并且有能力至少在这一特定方面,也能保护最爱的人。
题图:Flickr
微信公众号 lifeissohappy知乎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lishuhang新浪微博 @lishuhang
微信公众号 lifeissohappy
知乎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lishuhang
新浪微博 @lishu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