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同事的福,我用超出预期的便宜价格入手一台 12 英寸的新 MacBook,在作为主力机型使用两个星期以后还是相当满意——当然不能说无可挑剔。很多评测的时间都定格在机器刚出来的去年 4-6 月,在此之后它就被评测者遗忘,让位给更多新机器。不过,随着它当年坚挺的价格开始逐渐跳水,现在它反而具有了重新考虑一下的价值。
不得不说,包括没用几个小时就匆匆得出的键盘差这些恶评,对这款机器的降价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预计今年初代新 MacBook 将有可能降价到大家比较心动的一个位置,而我个人认为应该在 7000-7500 元左右。
外观:只有一个 USB Type-C 接口是否不够用?
作为一个随时拎包就走的移动办公者,我挑数码装备最主要的需求就是轻薄,苹果给了我一个目前为止的最佳答案。这台机器有着比 11 寸 MacBook Air 更大的屏幕,却有着比它更小的外机身尺寸,仅仅这一点就能够让我决策。在我买 Air 的时候,它是市面上能找到的体积最小的全功能笔记本。新的 MacBook 即使尺寸更小,依然是一款全功能的笔记本。
关于接口问题,联想之前在讽刺初代 Air 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电视广告——因为 Air 是从牛皮纸袋当中掏出来,联想设想了一种情况,就是要插上各种 U 盘,移动硬盘,外设配置,然后那些乱七八糟的线缆用转接头连在一起,撑破了整个袋子。随着各种蓝牙的成熟,很多情况下原先必需的线缆都不再需要。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鼠标:最适合 MacBook 的一定是蓝牙鼠标,不管是任何型号。尽管都是 El Capitan 系统,但是在 Air 上面,蓝牙鼠标连接和断开的时候屏幕都不会有提示,现在则是在屏幕中央会有一个更直接的提示。如果使用的是蓝牙 4.0 的鼠标,更会在瞬间实现激活休眠的鼠标,让你就像使用无线或有线连接的鼠标一样,感受不到任何的卡顿。
从 USB Type-C 接口一拖 X 的转接口,基本上是新 MacBook 必备的。虽然说这个配件高达 588 元人民币,不如买的时候就默认这是包含在总体售价当中的好了。虽然说转接头的确是多了一个部分出来,但是让我们同时回想一下联想广告当中的那个情境。如果你是使用拥有多个插口的笔记本,虽然省出了一个转接头的空间,但是每次使用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手动的把各种线缆插上去,用完再拔出来。而有了转接头之后,所有常用的线缆都可以预先插在转接头上,捆好扔包里,用时只需要连接一个头,所有其他的设备就会自动点亮了。这么一想,好像还是转接头方便一点。
续航:用移动电源给笔记本充电的时代来了!
Mac 如今跟 iOS 的关系更紧密了,我想以下这个细微的地方能够体现:在连接到电源的时候,新 MacBook 会发出一个声音。什么声音呢?没错!正是你把 iPhone 或者 iPad 连接到电源之后,那个“嗡”的一下的充电提示音。这个一模一样的声音背后包含的隐喻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现在可以使用给手机充电的移动电源,来为你的笔记本电脑充电了。
这是真的。我打开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体验了一下用移动电源给电脑充电的快感。基本不要指望能充进电,只要保证可以开机,我们就达到了目的——能出现借电源的极端情况,一般都是到了很紧急的时候。这一点可以保证你不掉链子。
当然,很多电脑的电池都是可更换的。但是就像数码相机的电池一样的问题,因为接口不同,有些时候你只能找到 USB 接口以供充电,所以采用通用标准的线缆,一定是强过专门的电源设计。如果你带了一块备用电池,但是忘记给所有的电池充满电,这个时候你就抓瞎了。而如果旁边有移动电源的话,还是可以给新 MacBook 江湖救急。
能同样用移动电源供电的全功能电脑还包括各种 Windows 10 平板。不过由于系统优化的原因,平板上传统 Windows 应用对触屏支持还不好,而且高分屏显示也不如人意。所以我认为现阶段比较好的交互方式还是键盘和鼠标/触控板的结合。在 Mac 装虚拟机运行 Windows 可以同时享受两个系统的优势。
性能:只有 CPU 是短板
如果说乔帮主在世的时候推出的 Air,是一个追求轻薄的同时又不对性能妥协的例子,那么,12 寸新 MacBook 就是为了极致的轻薄,而带来性能上一定的妥协。其实这里说的性能妥协指的也就是 CPU。
在内存、显卡、硬盘容量等其他条件趋同的情况下,一台电脑的性能差异已经基本上可以和 CPU 差异画上等号。似乎不久以前,机器的内存提升可能还会带来使用体验上质的飞跃,然而仔细一想,那应该是 05~06 年了,距离现在也有十年之久。如今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充分体现出 CPU 是整台机器当中性能最低的一个短板。用我们常说的木桶原理,就算其他地方配置再高,最终也会被 CPU 所拖累。
新 MacBook 的低压 CPU 确实可以不用风扇。在实际操作当中,即使是高强度使用,也并不会因为系统过热而损坏,只是某个占用资源最多的应用会直接死给你看而已。所以最好不要用它来渲染,但开个 PS、AI 或者 Flash 都没问题。
因为勤俭持家(误),我一直都在用别人玩剩下的本。作为单纯的文字工作者,也确实对性能没有太高要求,只是实在无法忍耐了才换新。之前两年我的主力机型一直都是 2013 版 11 寸 Air 的低配版。当时可能 CPU 都不是最困扰的了,而是硬盘空间只有 64 个 G。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忍过来的。现在挑了 512G 容量的版本,顿时觉得天空都明朗了。只不过与此同时,有些 2000 元旗舰手机都做到了 256G 存储空间……
Mac 自带的各种应用确实可以最大限度针对硬件做优化,这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最方便的浏览器是 Safari。大概一年前我一直用 Chrome,不过并没有充分地感受到跨平台等功能的好处,所以换回 Safari 之后,发现它居然支持我最常用的插件,顿时坚定信心用了下去。
其他方面,有人说 iTunes 放歌的音质远远强过第三方播放器(但我没有感受到)。在 El Capitan 下你甚至可以尝试一下系统的自带输入法,意外的还不错。当然,要记得去掉拼写自动更正,这个功能在 Mac 和 iOS 都非常烦人。
我一直坚持使用虚拟机而不是 BootCamp 运行 Windows,因为不得不在 Mac 和 Windows 之间来回切换。因此我也没发现 BootCamp 相关的问题。虚拟机依然是在 Mac 机器使用 Windows 的最佳方案(假设不玩游戏)。
键盘:其实并不是问题
正如使用新 MacBook 之后的很多人所讲,键程超短的键盘并不是问题。对我个人而言,实体键盘的键程作用在于让你能够轻松地盲打。盲打的关键在于区分键与键之间不同的位置,和在击打下去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反馈。为了能够让人们敲打到准确位置而不至于跑偏,这款键盘做了很多的优化。
首先是扩大了按键的面积,缩短了按键之间的空白。右下角 4 个方向键当中的左右方向键都扩展到了原来的两倍高,占满了整个键位。当你还习惯性的按原来的位置的时候也不会混淆。
然后,在击打的时候,依然可以有按下去的感觉。有人说像触屏或者敲桌子一样是有点夸张了。我最初体验这款键盘是在苹果店,以极不自然的猫着腰的姿势看了看大家在备忘录上的留言。此后,我专门去了一趟苹果店,打开一个科技新闻的文章页,对照着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现场敲出一篇 800 字左右的稿件,用的也是原生的输入法。在这种高强度体验键盘的前提下,5 分钟以内就可以适应这个键盘。
要说舒适度,其实任何笔记本键盘都比不过专门买一个什么轴的用于游戏或者敲代码,文字工作确实要经常敲键盘,但有了讯飞的辅助,语音输入已经大大减少了在键盘上的工作量。全尺寸键盘和鼠标的作用变成了在文段之间精确定位,以及在不适合出声的地方沉浸式写作。
如果把新 MacBook 的键盘和 iPad Pro 专用键盘盖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必然碾压后者——不是 MacBook 太好,而是 iPad Pro 键盘盖太烂。虽然它凸起的高度比新 MacBook 的键盘高很多,和 iPad Pro 主机放到一起已经又大又沉,然而它的键程是 0!它的按键是固定凸起的而没有按下去的反馈。
触控板:Force Touch 原理和 iPhone 不同
很多人对于新 MacBook 加入的 Force Touch 触摸板很感兴趣。不过我需要指出的是,新 MacBook 上面的 Force Touch 原理,和在 iPhone6s 上面的触感原理是不同的。在手机上的用力按压,会感受到屏幕好像塑胶或者硬质果冻一样陷下去,机身会稍微震动一下作为反馈。
而在新 MacBook 的触摸板上,是轻轻按压会“咔哒”一声,下去以后再用力会发出第二下“咔哒”声,像是在下面还藏着一层触摸板一样。第一下和第二下之间的分野是非常清晰的。感觉起来,这种 Force Touch 的实现似乎更有“廉价感”。
建议用上以后把所有使劲按压的触控板功能都改成轻触,比如选中文字可以用三个手指,切换不同屏幕可以用四个手指。三指拖动功能并没有消失,而是需要去辅助功能当中开启。
结论:合理价位在 7000-7500 元左右
新的 MacBook 是出产时市面上能找到的体积最小的全功能笔记本。从 USB Type-C 接口一拖 X 的转接口必须购买一个,但接上的话也还不难用。况且乐视和小米最新机型也在帮助 Type-C 接口尽快普及和替代传统 MicroUSB 甚至 USB 接口。
标称 9 个小时的续航并非新 MacBook 保持工作能力的唯一诀窍,我们都知道电池续航厂商说的都得折一半,但新 MacBook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移动电源供电保证不断电,这一下子吊打了其他的超极本系列,并有望和 Win10 平板一起成为今后轻薄本的发展方向。
新 MacBook 的低压 CPU 是整台机器当中性能最低的一个短板,但不涉及渲染的 PS、AI 等都问题不大。Mac 自带的各种应用可以最大限度针对硬件做优化。
扩大按键面积和保留触感让键程超短的键盘并不是问题。Force Touch 触摸板原理和在 iPhone6s 上面的触感原理是不同的。
总体来说,如果这台机器的价位降到 7000-7500 元左右,大家就可以考虑购买了。假如真的在这个价位上,自然也意味着 MacBook Air 产品线将会走入历史。
动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