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很长)如何评价文章《为什么我死都不会用知乎》?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摘要:
我在讨论本文时发生了不自觉地寻找认同的行为,让我颇感羞耻。
我为什么会这样?寻找认同是人的本能,从很多方面讲都不是个错误。
信息口号化简单化符合传播规律,但一定会造成信息失真。如果不忍痛压缩信息,“真理”的传播就会处于下风。
还有时候,真理仍在讨论,可是人类已经等不及了。如果不马上给未定问题寻找一个答案(哪怕是错的),社会就会面临即时的紧张。
作为支撑文章的重要论点的一部分,文章对“精英”二字的定义模糊,引发了后续的大量争论。
结论:寻找认同是人性。在让人性归人性这方面,我们永远需要一个寻找认同的地方,而知乎就是这样的心灵港湾。
(正文)
1.今天我在别的地方看到这篇文章(原谅我不关注时事晚了两个月才看到),但是我一看编辑的摘要立刻开始评论,被转发此文的小伙伴鄙视说“你能看完全文再评论吗?”
我为这句话感到憋气又羞愧,于是看完原文,回去翻微博,了解所有来龙去脉,再把这个问题下的答案翻了一遍,做完整套动作基本是一个多小时以后了。然而我是否能修补因为盲目点评而惨遭踩踏的个人形象仍然是个问号。我在群里面拼命打字只为了证明我只看标题摘要就得出的评论并不草率,我的直觉符合我深思熟虑后的结论,一瞬间自己的形象显得丑陋而渺小。

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很可怜。2.然而我还是本能地这么做了。我回头想想,为什么呢?我可以用争辩来打补丁也可以道歉说错了就是错了,但最后还不是希望对方“求求你理我一下吧,对我的观点给一个评价吧”?我觉得,就算你再高冷,你依然需要对某些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人展现低姿态,想办法去寻求他们的认同。你有在意的人,你希望ta能认同你。你没有在意的人,你希望哪怕有人认同你,让你觉得这世界并不孤单。知乎是一个寻找认同的地方,但寻找认同这事是人的本能。从很多方面讲寻找认同都不是个错误。真理不需要寻找认同,但往往情况是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忽视这些因素,最终会让真理的传播被扼杀。此外,对很多尚无定论的问题(一般发生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不是自然科学领域),人们连思考的方式都不一样,共识都缺乏,就更不用谈真理了。3.作为知乎用户,被否认,被贬低,抱团否认;作为TFBOYS的粉丝,被否认,被贬低,抱团否认;作为挺转或者反转斗士,中医粉黑,抱团维护自己贬低另一方,以及作为同性恋的不反对者或者反对者,各自抱团……这里面,有些是对的,有些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判断哪种抱团是对是错,难道你就可以了?或者你认为所有抱团都是错的?那么,在你掌握的“真理”的传播方面,则必然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你会存在天生劣势。我也知道喊口号和压缩到摘要一定会压缩信息量,导致信息失真,但面对一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方“尚不明确”“还有不同意见”“尚在争论中”,战斗力又是孰强孰弱呢?这就是上面说的“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的一个“其他因素”。忽视这些因素,最终会让真理的传播被扼杀。对于一些涉及公共事务的话题,你说得再对,也得游说管理者接受你吧?不然事情就不会顺着你走对不对?你就假设眼前是一个“枪杆子出政权”“人多力量大”“强权即真理”“看到祖国那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野蛮人种群,你要怎么办?你要等他们杀过来引颈就戮,临死前说“让我画完这个三角形”吗?这样很容易感动你自己对吗?4.还有时候,真理仍在讨论,可是人类已经等不及了。比如人民用收视率投票的好莱坞,所有影视作品无一例外符合政治正确,这就意味着哪怕是现实题材的影片,也难以在世界观设定上反映社会真实,让人看着有明显的不和谐感。然而有厂商胆敢不这么做,分分钟让它没钱赚还赔到剩底裤,这反过来又无比符合经济学原则。(说到这里我真的很难断定,万一中国没有广电总局,一切全凭观众姥爷喜欢,那涉及到转基因、同性恋等敏感议题的时候,吸纳了十三亿人大数据的电视剧会符合谁的心愿。就算现在,国产动画片的创新阻力,最大的都不是来自官员,而是关心下一代的革命老区红军老爷爷呢……)还说各种各样的“病”。多动症、抑郁症、同性恋、阅读障碍、密集恐惧症,后面名单还有一长串,好多问题的看法,只要二三十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你可以说这反应了科学的自我修正能力,但这些修正反映到政策和人心,则永远需要浪潮般一波一波漫长的推演。你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某个群体是“病”,他们就奔走号啕;你证明“不是病”,他们就举杯庆贺,或者怒而上街。你说“是不是病现在还很难说,有一定概率符合对疾病定义的判断,但又不能表露出明显的疾病特征”,你让他们怎么办呢?还有,针对族裔之间智力发展、经济水平、犯罪率的研究,大家都知道这类研究最终会揭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说“族群的天生区别是导致族群差异的原因”是政治不正确。那么这些研究该怎么做?开宗明义就得去掉上面这一选项,而是说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层发现问题成因,从而对症下药的解决族群不平等问题”。你只能这么说。有时候真相违反你心中直觉。有时候真相违反你的共产主义信仰(如李森科)。有时候真相违反社会共识。作为最亲近真相的人,研究人员自己,和用科学方法思考的人,会很容易接受,并用真相来修正自己。但说真的,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当“基因”“遗传”概念冲击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的革命者时,他们心理崩溃的程度,和当“同性恋是病”“黑人天生智力低于白人”这类研究成果一旦成真(重复一下,这是假设情况)时候,现在这个人类社会的心理崩溃程度,我想是等量齐观的。所以,一个时代的人永远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个人有可能超然于时代之上,而全体人民永远只能被限制在他们的时代里。这就是上面说的“有其他因素比真理更重要”的另一个“其他因素”。5.任何一个开放社区做到足够大,最后都会变得和这个社会一样复杂。用我之前的话说就是,“UGC做大了,都害怕内容变水。”巧合的是,我自己评论2013年知乎状况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知乎:为“精英用户”服务》。本文作者提出,
有人说知乎由于用户基数扩大而从最初的精英集合变成了鸡汤平台。这说法我是不信的。知乎,从来就不可能汇聚精英。过去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可能。
我自己正是看到这句话就立刻反应有问题,结果惨遭鄙视。我觉得,这句话当中对“精英”二字的定义并不明确,有可能导致自己树靶子自己打。

(来,回头看看,我在对话中犯了多少错误:至少还包括一个以作者身份判断立场的错误)在我自己的文章中,我用“精英”一词代指的就是在知乎作为话题领袖的人数上占少数的内容产生者,我不关心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者文化水平:
现在知乎已经聚集了几十位非常优秀的主力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的交叉领域,通常在知乎这里表现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常能够“跨界”作答,收获的都是“真没想到你一个搞X行业的居然对Y行业也钻得这么透”的好评。
相对的,“草根”则是发声音之后无法激起回响的普通访客。再来看下作者对“精英”的定义:
相比于科学体系里似乎被一小部分所谓精英垄断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价值判断领域里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不是更文明更进步么?
以及:
与「民粹主义」相对的是「精英主义」,其本质是认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具备心智、地位、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比其他人更重要。很可能有的盆友会以为我反对「民粹」的同时一定是支持「精英」的。恰恰相反,我觉得「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都是傻逼。因为其本质都是反智。在事实判断领域,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这里的「平等」,并不是说一人一票给真理投票,而是说在真理面前,在座的所有人类,都是垃圾。再说一次,客观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到底事实如何,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还是所谓精英就有丝毫变化。为了支持平民、为了政治正确而歪曲事实的人,跟他所反对的所谓邪恶精英,其实是一样的愚蠢而狂妄。任何群体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学识会长期居于平均值之下。这就使得由大部分普通人组成的群体,天然地具有反智的本能。全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越低,这种反智本能越强大。当手持民粹主义大旗的意见领袖有意无意地将这种人群间知识和智能上的差异翻译为政治立场和利益分配的对立之后,他将批量收割由汹涌民意和反智本能带来的巨大的个人好处,紧接着他将同时被权力的幻觉和群氓的期望绑架,骑虎难下,一路到黑。
与「民粹主义」相对的是「精英主义」,其本质是认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具备心智、地位、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比其他人更重要。
很可能有的盆友会以为我反对「民粹」的同时一定是支持「精英」的。恰恰相反,我觉得「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都是傻逼。因为其本质都是反智。
在事实判断领域,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这里的「平等」,并不是说一人一票给真理投票,而是说在真理面前,在座的所有人类,都是垃圾。再说一次,客观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到底事实如何,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还是所谓精英就有丝毫变化。
为了支持平民、为了政治正确而歪曲事实的人,跟他所反对的所谓邪恶精英,其实是一样的愚蠢而狂妄。
任何群体中,一定是大部分人的智力及学识会长期居于平均值之下。这就使得由大部分普通人组成的群体,天然地具有反智的本能。全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越低,这种反智本能越强大。
当手持民粹主义大旗的意见领袖有意无意地将这种人群间知识和智能上的差异翻译为政治立场和利益分配的对立之后,他将批量收割由汹涌民意和反智本能带来的巨大的个人好处,紧接着他将同时被权力的幻觉和群氓的期望绑架,骑虎难下,一路到黑。
我自己的理解是,她认为“精英”在民众中代指看起来好像更懂科学的人,实际上可能包含有真正掌握科学知识的人,以及秉持科学精神思考问题的人。她本人实际属于这个定义范围内,但她对这个定义并不认同。她还认为这个“精英”定义中可能包含,或者互相利用了民粹主义意见领袖。这种“含糊不清”的定义,正如我前面说过的那样,足够严谨,符合科学精神,然而很难具有传播能力,让人难以理解。最终造成大家对“精英”一词干脆采用各自心中自己的解释,导致鸡同鸭讲的一场战斗发生。后来,随着 @曾加 等加入反驳阵营,她开始翻看这些反驳,为的是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她后来说:
有趣的是这个文章的评论和转发,恰好印证了我对ugc会走向反智的担心:知乎用户一看说知乎不好,马上就站队了
这样的表态,难道不是一种想要寻找认同的行为吗?寻找自己对自己的认同也是认同啊。站在只有一个人的队伍里,也是站队啊。结论:寻找认同是人性。在让人性归人性这方面,我们永远需要一个寻找认同的地方,而知乎就是这样的心灵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