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瑶里
不用猜我们都知道“瑶里”其实是“窑里”的同音转化词。这个地方的一切都和瓷有关。但你需要了解的一件事就是瑶里实在太大了,这个景区包含了六个不同的地块——汪胡、绕南、古镇、梅岭、高岭、东埠。想要在一天之内完成所有游览是不切实际的。好在有一点就是,这张门票并不是限制你在24小时之内用完,你可以在一次打孔之后,以后很多天再分批过来游览其他地方。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从姚李到其他地方的交通太不方便了,还是需要拼车,而拼车贵的要死。每天,在景德镇的汽车站里只有3趟汽车发往瑶里。一趟车需要20块钱。但是你必须赶早,否则的话,去到那里就是下午时分了。
1)班车
早上7点半,我们顺利地赶上了正数第二辆从景德镇发往瑶里的班车——这是第一趟班车走之后10分钟发出的。要说这可是十一长假期间的特殊安排,如果是在平时,在7:20你没有坐上那班车的话,那么要等到9点多才来下一班。
汽车大概花了两个小时把我们送到瑶里,在路上中间停了一站,当然你是不会指望在这里看到什么站牌的。有一辆已经废弃的大巴车,前面坐着一个老头儿,这就是中途补给点了。
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景德镇的民居。景德镇地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安徽,这里的民居并不拥有什么江西的渊源,而是非常具有徽派风格。所谓徽派风格的建筑有很清晰的一些特征,在房屋左右两面的墙壁上,并不会随着坡屋顶而出现一个尖角,而是把立面变成类似牌坊的形状,顶部呈现阶梯状,边角饰有龙和它的九个孩子。

景德镇人家的对联跟北方也不一样,在门口贴的对联都是在红纸上由人工书写毛笔字,每一幅对联上的语句都不重样。要知道,从我记事开始,看到的就是北方过年的时候,在大街小巷有平板车推着各种各样印刷精美的对联、福字以及挂钱,供人们选购,从不会出现直接用毛笔来书写的情况。如果有人家出现了手写对联,那么恐怕是家里或者亲戚有会写字的。
在这里我还非常意外地看到了一幅白色对联——
“守孝不知白云过;思亲常盼黄鹤归。”
这白纸黑字的对联,是专门供家里面有人去世的家庭用的。按照儒家的教诲,在长辈去世之后,需要守孝三年。三年过程当中,房门口都要贴这种白纸黑字的对联,并且在过年的时候也会自觉的呆在屋里,谢绝其他人上门来拜访,毕竟这三年里门上沾着晦气。北方自然是没有这样的习俗的,顶多也就是搭个灵棚,鉴于住宅小区如此逼仄,现在连灵棚都懒得搭了。




不仅如此,手书的对联还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联需要一年一换。小的时候,我经常纳闷,因为家里印制的对联都用着精美的亮光纸,而且是贴在屋里面的,用一年之后依然光亮如新,换掉难道不是很浪费吗?但是如果像现在这样,用纸写就的对联直接贴在墙上,风吹日晒一年之后早就褪了色,不换成新的就也变成白纸黑字了,不吉利。
上午9点钟我们到达了瑶里景区的门口,在售票处那儿,我们非常后悔自己没有办一个假学生证。不过向导本人是本地居民,因此倒也可以半价出游。她拿到的并不是门票,而是一张收据一样的纸条,在进入景点的时候,我们是在门票上打孔,而她手里拿着那张单据要盖个戳,就是像邮政首日封的那种戳。
刚刚从售票处出来我们就犯了难,因为最上面汪胡有一座山,山上有原始森林,还有一座据说江西最大的瀑布。可是这座山要我们徒步走,是根本走不上去的,怎么办呢?当我们略显无助的眼光投到售票处下面的时候,早有一堆车主如饿狼一样,饥渴的眼睛瞪圆了盯着我们,就等上钩。我们也的确上钩了,从山脚下走到汪胡景区门口,我们花了60块钱。

这还没完,从山中出来,我们就发现自己哪儿都去不了了。走在路上的全都是私家车,哪怕我们想要找一个拼车下山的车都找不到。问旁边摆摊的老奶奶,当然作为当地村民,她还是很愿意叫儿子过来协助我们,但前提是我们中午要在他们家吃饭——这一顿下来还不得几百块钱出去?
我们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按照门票上的服务电话打过去。在说明情况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结果——那就是这个景区其实是有摆渡车的!在每一个小景区门口都是每逢整点发车,而且都是在检票口附近等车,“所以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电话里说。
这可奇了怪了!我们按照指示走去,果然上了看起来要正规的多的摆渡车。这车只需要20块钱,可以一口气儿跑4个分景区。我们只能用“幸好没有再被坑”的话来安慰自己。

当然,我们快出来的时候一直在纳闷,为什么我们在大门口没有看到摆渡车站?就在我们等待回景德镇的班车的时候,我们终于在售票处门口发现了停靠在那里的摆渡车。特别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之所以没有看见,是因为下来的时候,售票处右手边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堵墙让我们每个人多掏了30块钱。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