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培云著作《自由在高处》中的《好色关乎心灵》看到这句话,据作者说源自林语堂。不是很理解其中意思,想求一份解答
感谢您的邀请。我是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初高中做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我慢慢的明白一点:如果想要解答这道题,不仅要看到原作者的原出处的上下文语境,而且还要明白原作者的个性特征——是什么驱动他这样写,而且还要看到引用和转引者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终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一、原作者原出处的上下文语境林语堂原文来自他一篇妙趣横生的散文《女<论语>》(女“论语”_第3部分)。这篇文章是他在谈自己和一些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这点很重要。不知他是不是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女性没有对谈资格?←可以是一个事实陈述而不带贬义)女士之间的对谈。他遇到过的女性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所以,他在这篇文章如果认为女性基本上都是这样,那当然是不确切了。我们从这一段开始:论语>
我喜欢女人,能保持她们原有的模样,用不着因迷恋而神魂颠倒,比之天仙,也用不着因失意而满腹辛酸,比之蛇蝎。
//谁说女人用不着因迷恋而神魂颠倒?看看杨丽娟同学。谁说女人用不着因失意而满腹心酸?失恋的故事从来不缺女主角。
女人的理论每被男子斥为浮浅、重情感、少理智,却不知女子的理智思想比男人实在。她们适应环境、当机立断的能力也比我们好。也许她们的主张,常说不出理由来,但是她们的直觉是不会错的。她们说“某人不好”,某人便是不好,你要同她们分辩是无用的,而事实每每证明她们无理由的直觉是对的。这就是她们著名的“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直觉起作用的时候一般是你还不讨厌该女子,或者你们感情还没有破裂的时候吧。因为三观不合引起的离婚案件还少吗?很显然林语堂是最终觉得他后面提到的《女<论语>》还有那么一点道理。他接受了这些道理。论语>
在她们重情感少理智的表面之下。她们能攫住现实,不肯放松。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Mark)女人常是很明白男人之心理,而男人却永不会了解女子。男人一生吸烟、田猎、发明、考据、造桥、编曲,女子却能养育儿女。这不是一种可以轻蔑的事,虽然现代女子意见一定不同了。但如这一点平常道理不明,女子的伟大永远不会发现。
//的确养育儿女不仅仅是四个字也不仅仅是一件事。林语堂以此概括了女性性格对社会的贡献,至少包括:
假定世上没有母亲,单有父亲看管婴孩,一切的婴孩必于二岁以下一齐发疹死尽,
//(1)能够准确识别出不正常的状态(凭直觉),并以(合直觉的)一定的手段予以处置。
即使不死,也必未满十岁流离街上而成扒手。
//(2)能够给于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护孩子,让他们能够在父母有一定控制的环境下成长,不要学习坏的东西。
小学生上学也必晚到,大人们办公也不照时候,手绢必积几月不洗,洋伞必月月新买,公共汽车也不能按表开行。
//(3)能够注意到自己身边环境的混乱,并产生一种天生要整理混乱环境的欲望。与之相比,男性可能是注意到这个世界的混乱,并产生一种要改变世界的愿望吧?
世上无女子,将无人送红鸡蛋,也必定没有婚丧喜事,尤其一定没有理发店。
//(4)能够追求对爱的表达,追求别人对爱的认同,以及追求自身的美丽。追求自身的美就可以认识身边的美。并且改善整个生存环境。//此外,林语堂不就是在说他自己懒,脏,不爱干净嘛。为什么我听起来像是在说我自己?TAT
……以上一大片话,无非所以证明女子之直觉,远胜于男人之理论,男子不得以理论之长,而自鸣得意。女子之行未必不及男人之知。
//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谈论的“逻辑”。参照这个知乎问题的讨论:逻辑推理有哪些局限性? 用逻辑解释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否有局限性? 翻看答案下方的评论可以看到题主(女)心平气和的(很难得的)跟具有逻辑思维的男人们辩论。不要吵起来哦。
这一点既明,我们可以进而讨论女子理论及谈话之所以有意思。其实女子之理论谈话,就是她们行之一部,并非知之一部,是与生老病死同类的。在女人的谈话中,我们找不到淡然无味的抽象名词,我们所听见的,都是会活会爬会嫁娶的东西。 比方女子介绍某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必不介绍他为有机化学教授,而为云南先施公司经理之舅爷,而且云南先施公司经理死时,她正在九江病院割盲肠炎。从这一出发点,她可向日本外交家的所谓应注重的“现实”方面发挥。或者先施公司经理的姊姊就是袁麻子的夫人的表妹,或者九江医院割盲肠炎的苏医生为人真好。
//男性更注重这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以及他的才华。女性更注重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来理解,现在的中国人在思考人际关系的时候,似乎都有点女性化。这也没办法,因为在现在的中国,一个人到达某种成就,往往没有办法完全由他一己之力来决定。但是我相信林语堂比我概括得更好:
无论谈到什么题目,女子是攫住现实的。她知道何者为饱满人生意义的事实,何者为学者无谓的空谈。
//你看,他说,脱离了人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就只能成为学者无谓的空谈。(可能以人为本对某些爱宠物胜过爱生命的女孩是例外?)//你听他说的这句话,会不会想起知乎上曾经的一个答案(逻辑推理有哪些局限性? 用逻辑解释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否有局限性?)?一个程序员,指着屏幕上有电脑做出来的蝴蝶说这是Javascript,他的妻子却说这是一只蝴蝶。哪一个更接近我们对一般事物的认知?
当然,世上也有班昭、李清照之流,也有Beatrice Webb, Madame Curie之类,我是讲普通的一般女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所谓《女<论语>》的3个例子。论语>
有一回我在大西洋船上与一美国小姐谈天。 “假定美国银行界于大战之前不曾借款与英法,你想美国也会加入战争吗?”我问。 “为什么?” “因为假使英法战败,美国银行家的借款都无着落,无望收还了。美国人民是为报纸的宣传所愚弄,而莫名其妙动起公愤,才加入战争。” “我们加入战争,是因为德兵侵犯比国的中立,残害比国的妇孺老弱。” “假定报纸不是积极而有系统的宣传,你能知道有这种残暴的事吗?” “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是不是由于宣传。” “假定没有银行家的借款,你想会有这样宣传吗?” “但是德国兵真正的不人道。我们参加战争就是因为德国的无人道,不管有没有借款。” “至少你承认,假定没有这种报上的宣传,你不会知道德兵的残暴。” “这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我们确已知道,而加入,而得胜。” 我承认失败。
//第一个例子里面的女性,可以作为当时对于传媒理论中“子弹论”或者“魔弹论”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她们充分相信媒体,因为媒体能够给他们带来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林语堂来采访一个现代的中国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知道发生在微博上的事情,和发生在报纸上的事情的区别。那就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她会宁可相信熟人听来的小道消息而不相信官方发布。她更倾向于相信弱势一方而不相信政府。但是她不一定会说“我是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的”,因为她只是当报纸失去公信力了才求诸小道消息。
“××是一大诗人”,一回我在火车上与同座的女客对话。“他的文字极其优美自然”,我说。 “你是不是说W?他的太太是放足的。”她嫣然的回答。 “是的。就是他。” “这个人,我看见他的诗就讨厌。他常常同太太吵架。” “假使你的厨子有了外遇,你便觉得他的点心失了味道吗?” “那个不同。” “正一样。” “我觉得不同。” “感觉”是女人的最高法院。女人将是非诉于她的“感觉”之前时,明理人就当见机而退。
//这一点在男人谈论一些文艺作品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吗?谈及秦桧或者谈及汪精卫,我们都知道他们会舞文弄墨。根据对这些人评价的不同,对于他们文章或作品的评价自然也就不同。东方远甚于西方。东方基本不可能脱离开一个人的背景谈作品。//其实我现在不也是非得结合一个人的背景来谈作品嘛?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好一些。//这就好比如果你认为太上皇是千古暴君,你会说他的文学作品甚少艺术价值,多戾气,反过来,你会说他的文学作品是世界上格调最优美,情操最高雅,气势最恢宏,影响最深远的文学作品。
//只不过,谁经常同太太吵架这一点——在男人们看来可能不足以构成评判这个人的人品及文品的一个要素。但是认真的想一想,真的不重要吗?btw,林语堂本人的婚姻绝对是模范婚姻啊!所以他会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和谈女性。
“假定列强不愿意裁兵,裁军会议一定失败,”我说。 “是啊!若不是列强一致不裁兵,裁军会议必定失败。” “除非列强愿意,或是倘若列强不愿意,裁军会议必失败,”我更正的说。 “那有什么用?”她说。“除非列强不愿意,裁军会议不会成功。” “不,除非列强愿意。”我更正。 “不,除非列强不愿意,否则裁军会议必定不会成功。不然必定失败。”
//第三个完全是一个看上去逻辑混乱的例子嘛……但其实绕来绕去,只要女方总是反驳男方,那么她的立场总体上还是能保持一致的。但是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女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反驳男方。可以读出林语堂对于这种逻辑的无奈(我踩你尾巴了?)。//不过在现实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男性,我的逻辑思维实在差的要命,总是需要我的女朋友来调教我……所以这段写得很心虚。二、原作者的个性特征在我自己初中听着语文老师催眠,伴着夏日清风昏昏欲睡的时候,我还记得这12个字,我的语文老师一笔一划的写在了黑板上: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首次把英文的humor翻译为幽默,所以他的文学就可以说是“幽默文学”。语文课上的讲解是,因为当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幽默文学不合时宜。加上林语堂居然敢嫌弃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科书作家鲁迅先生点烟烧了他的蚊帐(鲁迅和林语堂不过是文人“相爱相杀”–东北网娱乐),最终他被我们的教科书打入了冷宫。然而现在,幽默感是一个男人(成功吸引女性)所应具备的重要特质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可以讲一个笑话,说老乡看到拍抗日戏演鬼子的来上厕所,硬要拽着太君去打村支书。然而现在,不管国家形势再怎么危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理解那时候的林语堂了。这篇《女<论语>》难道不是“论语派”“幽默文学”最典型的代表吗?它通篇向我们讲述了三个可能不一定政治正确,但却带有强烈个人好恶的例子。女性读者们读到这篇文章,没准觉得女孩有时候是不太讲究逻辑。但是林语堂没有批评她们,是赞扬她们,是在开她们的玩笑,令她们感到哭笑不得,这样幽默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而那些追求女神而不得,或夫妻争吵出来抽闷烟的男人们,又何尝不会“与我心有戚戚焉”?对于个人背景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明白,这句话——“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也不是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而得出,可能就是为了要实现文章当中幽默的效果,让读者开个心。它真正的含义是:女性能够(1)准确识别出不正常的状态(2)在男性没时间做的事情上花费时间(3)天生有整理身边混乱环境的欲望(4)能够追求对爱的表达,追求别人对爱的认同,以及追求自身的美丽。所以女性对人际关系和两性心理方面处于优势,在逻辑思维上处于劣势。她们把大部分的关注点和天赋点在了情感方面而已。所以这句话更接近一句烂大街的口号: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我相信假如林语堂在语文教学中跟鲁迅差不多待遇,这句话没准在阅读理解中都已经考过了。我要下力气把这句话作为一道阅读理解题去做,是对他的人,他的过去和我们文学史的过去,做一堂实际上还远远不够的补课。三,引用和转引你看到的熊培云的那一段应该是这样的(好色关乎心灵):论语>
应该说,关于理性与情感、头脑与心灵的争论贯穿人类的始终。法国群体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曾经讲到一个国家被领袖催眠后,就会变得像女人一样丧失理智。林语堂则说,“男人只懂人生哲学,女人却懂人生。”女人的直觉能抵达心灵,男人的理性有时却接近幻觉。当战争让女人走开时,男人却在战场上死个精光。
周国平也引用过这段话。在周国平谈女人的演讲当中(http://briteming.blogspot.hk/p/blog-page_25.html):
就关心的领域而言,女性智慧是一种尘世的智慧,实际生活的智慧。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好作形而上学的沉思。弥尔顿说:男人直接和上帝相通,女人必须通过男 人才能和上帝相通。依我看,对于女人,这并非一个缺点。一个人离上帝太近,便不容易在人世间扎下根来。男人寻找上帝,到头来不免落空。女人寻找一个带着上 帝的影子的男人,多少还有几分把握。当男人为死后的永生或虚无这类问题苦恼时,女人把温暖的乳汁送进孩子的身体,为人类生命的延续做着实在的贡献。林语堂 说过一句很贴切的话:“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如果世上只有大而无当的男性智慧,没有体贴入微的女性智慧,世界不知会多么荒凉。高尔基抑 揄说:“上帝创造了一个这么坏的世界,因为他是一个独身者。”我想,好在这个独身者尚解风情,除男人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性别,使得这个世界毕竟不算太坏。
这些引用其实都是很不错的。没有太歪曲原意。四,自己的理解我自己的理解已经说完了,所以你的理解是什么?:)
来源:如何理解“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学,女子却懂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