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还是“端”?元宇宙的又一次路线之争
Meta 的最大对手,选择了不同的元宇宙路线
文 / 书航 2022.2.11
Meta(Facebook)是科技巨头“All in”元宇宙的杰出代表,甚至把名字都改了。不过 A 股改名可以蹭热度提振股价,美股不是这样的。
月初,Meta 公司最新一份财报显示了去年超过 100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消息一出,Meta 股价暴跌 21%,市值蒸发 2000 亿美元,几乎让它掉出了美国众议院制定的反垄断监管门槛——即公司市值在 6000亿 美元以上。
作为元宇宙概念的领头羊都如此,是否意味着元宇宙全行业都应该被看衰?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份由“元宇宙课代表”交出的成绩单?
Meta 的最大对手,选择了不同的元宇宙路线
这是 Facebook 母公司改名后的首份财报,负责“元宇宙”部分的“现实实验室”部门首次独立披露业绩:2021 年营收 23 亿美元,亏损 101.9 亿美元。此外还预计 2022 年的净亏损会继续显著增加。
财报笼统地说这 102 亿美元支出用于“招聘、研发和销售”环节,实际上等于没说。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抢人:微软原本负责 Hololens 的约 100 名员工已经跳槽到 Meta,苹果尚无更多消息的眼镜项目,同样面对着人才流失的压力。在硅谷,全行业中负责 VR/AR 软硬件研发的人员薪酬已经被显著拉高。
微软是 Meta 在开发元宇宙时最大的对手之一,可以说在渠道和内容、软件和硬件、游戏和应用等多重角度,都有全面的资源布局。实际上,探讨为什么 Meta 股价跌得这么惨,微软将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因素。
微软的 AR 头显 Hololens 目前主要面向政企客户,包括美国国防部和一系列制造业的头部跨国巨头。在消费者层面,Windows 10 内置对第三方 VR 硬件的支持,同时微软也通过 Xbox 建立的游戏生态体系,提前规划可轻松移植到元宇宙场景的沉浸式 3D 体验。
但是,消息指微软将事实上放弃 Hololens 的后续深度开发,现有第二代产品可能只会升级一下配置,以 Hololens 3 的名义出售。然后,微软将同三星一起开发单纯的头戴式 VR/AR 显示器,需要连接手机才能使用。
Hololens 是一台全功能的 Windows 10 电脑,在头显内部直接完成运算,以避免可能的延迟。它刚出来的时候,网络条件不好,这样设计是有必要的。但因为没有进一步缩小头盔体积和重量的空间,且不好维修,直到现在单体头显也还难以进一步压低价格,实现普及。
Meta 收购的 Oculus 同样是单体机,Meta 还不愿放弃这个路线,所以适合原 Hololens 的开发团队出逃。很有可能,我们会在扎克伯格预告的 Meta 首款全 AR 头机上面看到 Hololens 的影子。
微软相信手机的运算能力已经足以带动眼镜,并且现在的高速网络连接,也(将)支持无延迟的云端运算。对消费者而言,基于 Windows 开发的 VR/AR 应用目前来看是最少的,远不及 Oculus 和 HTC Vive 等的应用生态。有 Windows Phone 以及 UWP 的前车之鉴,再开发小众平台向开发者无效撒币这种事情,微软不愿意再重复一次。
社长此前曾写过《Facebook 对元宇宙做了什么》,说明 Meta(Facebook)更名后,主要是帮业界理清了元宇宙名词所代表的概念应该是基于 VR/AR,并通过大额投入向行业输送了信心,激励更多人进入同一领域。
那么,在确定是 VR/AR 后,元宇宙的下一个路线分叉应该就在于上文提到的,到底是基于云,还是基于边缘(端)的运算。微软最近的决策,其实说明它将和 Meta 在此分叉,分别成为“云”元宇宙和“端”元宇宙的领军企业。
Meta 新业务投入过重,导致基本盘不稳
观察财报,可以发现 Meta 需要将元宇宙相关部门在财报中独立核算,这也对其股价表现不利。微软这边,它的 LinkedIn、Xbox、Office 等产品多少都沾点儿元宇宙元素,其第一方 VR/AR 应用是分开在各自不同的部门开发的。而且,鉴于未来将有一部分元宇宙体验是云端渲染,Azure 自然也占了很大比重。这就使得其元宇宙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汇总考虑其投入产出比。
显然,Meta 选择开发独立的头显硬件,使得这一部分产生了比较大的研发投入,也会持续产生销售推广上的成本,不得不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而且,短时间内 Meta 用其他主营业务输血,补贴元宇宙开发的局面也不会改变。相比之下,微软只是在各个部门各自的业务线“顺带”管一下元宇宙,就可以成为外界观察中 Meta 的劲敌,有点儿“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在财报中,因为元宇宙业务疯狂烧钱,Meta 的原有业务线普遍出现业绩缩水,大体上来说,问题分为:
- Facebook 作为“防守队员”,虽然没被期待直接迎战 Tik Tok,但连压制 Twitter 也做不到;
- 不同于 Snap 和 Pinterest,Instagram 没能研究出在苹果隐私新规下不受影响的广告模式,其电商探索也比较初级;
- Whatsapp 及 Messenger 没能像微信在中国大陆一样,针对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些市场发展出多功能协同的效应,充分挖掘市场地位的价值。
如果这些“二维”的基本业务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公司现金流,而且对“三维”世界的开发也有直接影响。例如,Meta 元宇宙的人们都应该拥有一个唯一的,与其实体绑定的虚拟身份,但年轻人是会选择 Facebook、Instagram 还是 Messenger 登录则悬而未决。
类比一下国内,腾讯旗下业务很多都同时有 QQ 登录和微信登录两种方式,两个账号不互通。这个方法让业务中存在“小号”,在屏幕上这个逻辑没有问题,但在元宇宙里就会是一个问题。是你现在上大号时,小号在“家”中“休眠”吗?戴上眼镜以后这些都可以是活人大小,听上去可就有点惊悚了。
在探索新业务的同时,Meta 必须保证原有各项社交平台的活跃度不低于现有水平,如此它才有足够的号召力,让人们登上自己的元宇宙平台,只因为“你的亲朋好友也都在这”。
“云”和“端”,孰优孰劣
现在我们再返回来,说一下微软倾向的“云”元宇宙和 Meta 倾向的“端”元宇宙的各自优势和劣势。
目前,各大游戏厂商都已经开发出云游戏的平台,以及将客户端在所有操作系统上架;针对 Android 游戏的虚拟化也在开发中,除了谷歌自己的 Stadia 方案,诸如蓝叠(Bluestacks)等模拟器厂商也做出可以在网页浏览器访问云端 3D 游戏的能力。
而且,云基础设施也是向下兼容的,例如早期款 Hololens 通过固件更新,即可准备一个访问云内容的环境,需要的硬件性能反而比本机运算更少。微软认为基于边缘的 VR/AR 仍然只适用于网络连接不畅的工业环境。
可以说,上云的方案方便开发者发行应用,部署速度快,向下兼容,且成本低,是元宇宙的一种所谓“多快好省”的方案。
尽管 Meta 大力宣传 Oculus 系列硬件的销量和使用率都有提升,但无可争议的是头显作为单独的硬件设备更贵,远不如让手机一夜之间支持 VR/AR 输出,更有利于早日实现元宇宙的普及。微软认为三星在手机领域是像 Surface 一样具备示范效应的准第一方硬件,而苹果则更是早就准备好了,可以说只等一个眼镜出来。如果 Meta 继续坚持销售一体机,未来还会继续面对售价上没有优势的尴尬,还是要投入大量预算用于硬件营销。
如果说“云”元宇宙有什么不确定的风险,那其实还在于网速,特别是最终入户的带宽。虽然人们期待在 5G 和 WiFi6 时代,延迟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但当下 5G 已经在部分国家推广了两三年,主要城区的网速却还是普遍停留在 4G 水平。这还是建立在全球仍有一半人口没有网络连接,甚至美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得用拨号上网的前提下。
网速的参差不齐,在疫情逼迫的远程办公场景中,让人们连最基本的视频通话都进行的很艰难,这使得完全依赖云做大规模的渲染和数据传输,变得非常没有信心。实际上,先元宇宙一步的云游戏虽然各家都在做,但跟刚推出时相比,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谷歌宣布关闭 Stadia 第一方游戏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
或许,如果入户带宽最终符合流式传输游戏和大量数据的要求,还需要 5-10 年时间,那么同样的时间内,也有可能会带来头部显示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做出显示效果好,并且跟普通框架眼镜一样轻便,价格还比较低的爆款机型,这两者可能是同步发生的。那么到那个时候,就好比 Facebook 从 2012 年开始发力移动版,我们就会迎来元宇宙发展的恰当时机。
在此之前,Meta 身先士卒选择加大前期投入,希望比别人更早做好准备,能摘更大的果子。而走向“云”元宇宙的微软还是希望“船小好调头”,势头不对赶紧撤,将开发出来的元宇宙项目都做得同样适用于普通屏幕。考虑到微软最早注意到了平板电脑趋势,下大力气研发 Tablet PC,最后却被苹果 iPad 截胡的往事,这样的谨慎态度十分必要。
资本市场对 Meta 和微软的不同反应,说明他们认为元宇宙这个领域,现在还不如比拼一下谁投入少,性价比高,以后撤退起来方便。正如人民艺术家赵本山所说的:
“家有房屋千万所, 睡觉就需三尺宽。 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 这个小盒(手机)才是你永久的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