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总有变少的一天,我们怎么才能不那么“卷”?
在提供了基本安居乐业的生活保障之后,人们会不会还继续卷下去?
文 / 书航 2021.5.12
总而言之,中国人口还是在增长的。但就连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认同,人口总量总有开始下降的一天。
“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 14 亿人以上。”
趋势就在那里,判断早到还是晚到并不重要。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人口变少是否必然减轻了人均的竞争压力,从而能帮助仍在劳动力市场的我们改善自身境遇,生活越过越好呢?
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边人们在拼命担心劳动人口总数下降,另一边还是在拼命“内卷”,随意丢弃 35 岁以上的大龄劳动力,同时 996 也愈演愈烈。
本文想:
- 梳理一下在本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之前,历年专家对中国人口峰值的时间预测记录;
- 探讨是什么造成了劳动力、新增人口数量减少,和我们直观感受竞争压力增大之间的矛盾;
- 以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看如何能促进存量人口的消费,继续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峰值:2030 年到还是 2025 年到?
4 月 27 日,英国《金融时报》预测,本次推迟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将显示中国人口总数自 1949 年至今的第一次下降。29 日,国统局发布短消息辟谣:“据了解,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直到 12 日正式公布普查结果前,美国人口增速跌至大萧条后低谷,日本少子化进程加速、韩国总和生育率全球垫底等消息批量见诸国内媒体,似乎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关心过世界各国的人口趋势。当然,这也跟去今两年是全球人口普查“大年”有关。
那么,人口峰值终有时,到底是在哪一年到来呢?社长翻查资料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专家对中国人口峰值到来的时间预测越来越往前推。
2017 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中国总人口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规划》同时预测 2020 年全国总人口 14.2 亿人左右,2030 年 14.5 亿人左右。
2019 年 6 月,《2035 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与路径》课题组预测,到 2028 年前后出现人口总量峰值约 14.3 亿人,2050 年人口总量将下降至 13.5 亿人左右。
2021 年 3 月 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1 年会”上预测,2025 年中国人口总量或将达到峰值,以后就是负增长。
这里对 2020 年中国总人口,以及未来的峰值预测,其数值差异是相当巨大的。不论 14.2 或 14.3 亿,跟实际的 14.1 亿相比,每一个小数点都意味着 1000 万人的差异。换言之,它们只能做到定性的路线预判,不可能做到定量的精准预言,也给未来万一预测失准留出了足够的容错空间。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 14 亿人以上”更是将模糊做到了极致,都没敢说“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实很多人已经能意识到,趋势就在那里,判断早到还是晚到并不重要。
中国已经列出 2030 年碳达峰的承诺,这基本相当于中国人口总量到达峰值的拐点,也相当于如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 5.5% 左右的增长,则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的时间点。到那时,以人均计算的各项指标都有望迎来很大的提升,为 2035 年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做好准备。
担心人少 vs 中年失业和 996
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距离“吃牛排住大房子”的更美好的未来还有多远?人口变少是否必然减轻了人均的竞争压力,从而能帮助仍在劳动力市场的我们改善自身境遇,生活越过越好呢?
我们直观感受到的恐怕没有那么美妙。
一边人们在拼命担心劳动人口总数下降,到了要讨论延迟退休的程度;另一边还是在拼命“内卷”,随意丢弃 35 岁以上的大龄劳动力,同时 996 也愈演愈烈,搞得“资本家”居然又变成了眼下的热词。
根据本次人口普查结果:
“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 38.8 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 38 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这与我们很多人的直觉相违背。
社长认为,国内劳动力的缺乏可能在多个维度上都是相对的、结构性的,而不是绝对的、普遍的。例如:
(1)第一个维度:脏活累活没人干,坐办公室的排长队。
季节性缺乏农民工、体力劳动者,持续性缺乏高技术工人;而本科输出的一般脑力劳动者过剩。
“农民工”群体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供给,直到“用完”脱贫攻坚这一波释放出来的年轻劳动力。与此同时进行的,则是低端制造业从中国大陆向外迁移,导致体力劳动机会的相对减少。
当年发达国家转型升级的时候,为啥没有把制造业留给本国穷人呢?因为产业转移时寻找的落脚点,必然是存在着更大量的极端贫困人口。而在上面那群教育良好,拿工资又低,又“不用工会”的“模范工人”,是从底下这群人当中掐尖选上来的,如此才能做到“物美价廉”。
所以不是说中国沿海城市的平均工资上去,“低人权优势”不能持续了,就想象着流出的低端制造业产能,一定由中国国内的欠发达地区直接承接。已经逐步站在产业链上游的中国企业,也应该,而且已经在海外更有潜力的地方部署生产线。
(2)第二个维度:技术、理念更新速度快,但你没体现出不可替代性。
某种技能不能吃一辈子,要终身学习;而 35 岁以后的学习能力可能下降,靠经验更多。
比如程序员、前端的技术栈最近 10 年来就换来换去,最早移动互联网初起,淘汰掉一大批只会 Java 开发的;后来又让一大批 Flash 开发人员转行。虽然不同的编程语言之间也许是“万变不离其宗”,但每一次切换都需要学习成本,新毕业的同学轻装上阵直接开始学,过去你精通的技术只会成为负担。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越有经验就越吃香的专业,最典型的是医生、律师,还有教师。他们有些在公办体系,有些在私营机构,但都体现出同样的特点,随经验增长,其不可替代性也在增长。
以前,因为大量工序都依靠人工实现,先不说各种最后结局是下岗的先进工人了,就说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当年练就的绝活是什么?——买糖果“一抓准”,要几斤几两给几斤几两;算账“一口清”,堪称人肉计算器。但是现在,整个称重台和结账环节全都由机器取代。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好事,因为避免了人类操作者因个人情绪、身体问题而出现服务质量的落差,也减少了争议纠纷,还有利于社恐患者的生活。但所有练出好手艺的称重员、售货员都会哭。
今后看来,靠经验才能胜任的工作应该是越来越少的才对,这才体现出社会的进步。但对于其中的从业者来说,这将是残酷的。
(3)第三个维度:企业为节约成本故意不用适合的人才,而是用“性价比”最高的人。
即使在同样的体力劳动者领域,大量工人蜂拥挤往快递外卖,即使我们再怎么说“困在系统里”那也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无病呻吟,人家还觉得比扛麻袋搬砖强多了,也没有明火执仗的克扣工钱。而长期奔走于城市之间也不会像流水线工人那么单调乏味。
有趣的是,就算这么多体力工人从建筑业、制造业被吸走,那边的总体工资待遇水平还是没太大改观,就那么耗着。耗一阵子以后,用工需求又能陆续得到匹配。
虽然今年才宣布消除绝对贫困,但脱贫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之前几年一直都在向外释放各个层级的劳动人口。8 年精准扶贫一共解放出 1 亿绝对贫困人口,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已经陆陆续续地进入进城通道。
实际上,最贫困的一批人或就地,或转移安置,总归是要在一两代人之内完成向县城、省城的迁移的。而现在就在县城、省城的人的上一代,已经完成了这个迁移过程,他们的使命是进一步向更大的城市集中。至于净流出人口的地方,最终就会收缩乃至消亡。
在白领行业也是类似,老板宁可车轮一样不断换人,也不愿意稍微多加点工资留住培养好的老员工。新老员工工资倒挂是常事。更不用说被人蔑称之所谓“奋斗 * ”用一己之力压低了劳方这边的用人成本,给其他劳动者带来了麻烦。
只有我们发掘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有可能在职务供求市场上,为自己寻求到更好的价格。相对的,用人单位一定是想办法消灭员工的不可替代性。
如同本社上一篇讲字节的稿子里提到的,一旦有什么拔尖员工,企业最佳方案是把他积累的先进经验总结下来,编成内部文档,乃至成为一个流程化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上手。当人的能力变成了工具的能力,就像上面第(2)点提到的一样,你的不可替代性消失了。
这也是为了给企业的长远发展扫除暗礁。毕竟极端的例子像如涵,只有张大奕一个顶流撑着,旗下其它网红资源愣是没造起来。这对于有关键技能的劳动者而言当然是最大利好,但对企业方面就不能接受。
综合来看,劳动力的缺口是相对的、结构性的。我们这些人,不幸大多属于扎堆培养的坐办公室的白领、年岁渐长学习能力下降、专业不要求多年经验、可替代性强、缺乏议价能力的这一群,未来人口再少也是“与你无关”。
“我的要求不算高”:通往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纽约客》那期著名的封面上,机器人走过繁华的都市,给路面上沿街乞讨的智人扔下几个铜板。35 岁以后,很多人离开自己前半生熟悉的工作岗位,重新开始认识生活的另一张面孔。
AI 时代,假设机器人代替人力可以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那么大量不事劳动的闲散人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讲句不好听的,人道毁灭了我们这些废物,地球也是照样转的?
确实,当人不构成生产力的时候,他们不像一个世纪以前的工人阶级那样具备议价权,也不具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正义性。
但人依然构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之所以让其它理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捏着鼻子”也得与之和平交往,正是因为这里仍然是全球最好的——至少是“最不坏”的消费市场。
人们会担心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少数富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撑死也买不了多少东西。而大部分穷人的消费需求则被压抑。在我国,消费一直是三驾马车中比较指望不上的那部分。
要想刺激国内存量人群的消费,有什么好办法?
(1)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买房定居、子女教育的大件消费问题,让他们有足够的钱,积攒的消费欲望自然随之释放。
针对未来新产生的职位将远少于消灭的职位,导致大多数人无所事事这点,有很多人提出 UBI(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概念,美国的杨安泽也曾以此为政纲参加过总统选举。
虽然 UBI 并未在主要经济体成气候,但疫情期间部分发达国家发救济,人们为了拿到更多救济选择“故意失业”都可以看作变种的 UBI。
携程梁建章说,经过他的测算,一个新生儿对国家的贡献可能是几百万元,所以建议每生一个孩子国家给补贴 100 万元。这钱肯定不知道谁出合适。
但是如果让各个层级的人都有个兜底方案,可以就地解决房子和教育两大关切,那么这一套操作下来的总成本,可能跟每个孩子补贴 100 万实际上相差不多。实际“买单”的则是之前在户籍短缺下投机获益的所有人,比如“学区房”投资者等。
这种兜底方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消灭户籍制度。具体讲,则是让每个长住在某城市的家庭都可以拥有稳定的住房,包括有资格买且有希望买到房,或者“租购同权”;同时让孩子在当地接受教育,参加当地高考。
如果特大城市将流动人口都算入常住人口内,完全消灭户籍的那点分别,现有常住人口肯定会感觉到资源被挤占,特别是学校学位。解决方案当然是按需新建学校等资源。如果北京为新落户的几百万人新建几百所学校,那么肯定有茫茫多的人排长队,等着应聘其中各种职位——又拉动一波就业。
作为兜底方案,只应该保证你在居住地有地方住,孩子有学上,而不能保证住到多好的小区,孩子上多好的学校,高考考多少分。因为后者涉及到与他人的对比。
很多中国人到了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西方发达国家,也算是到了梦中的乐土了,但却不满足于过基本有保障的生活,而是拼命继续做人上人,继续鸡娃,连带着让当地的竞争压力也上升。
这就是因为他们属于一定要过的比别人好的那一拨人。但是以往可能只有他们才移得了民,因而形成了“自证预言”。实际上国内不见得就很少那些知足常乐,能好好活就不卷的人,至少网上你看到很多人都在考虑怎样跳出内卷循环。但这些躺平的人肯定比不过卷的,最终能到出国这一步的就更少。
所以对于在提供了基本安居乐业的生活保障之后,会不会还继续卷下去这个问题,社长是持有谨慎乐观态度的。阻挡人们安乐地把余钱都拿去消费升级的最大因素,还不是因为买房和子女上学?
在有足够钱的情况下,消费时代会是不可逆转的,尝过滋味的人是回不去的。也许到中国成为一个完整的消费社会之后,会有人回忆当前历史时,将刺激消费作为如计划生育一样“短期非常有必要,长期后遗症难解”的一种政策看待。
(2)单身“宅”经济有其亮点,但不应过分夸大。一个坚实的,由亲子结构组成的家庭依然是支撑消费的中坚力量。
现在很多人实际上是“非自愿单身”,寻觅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干脆开始给单身建立合法性。“一人食”这种适合单身群体的消费方式也大行其道。
但是单身引发的有些冲动消费是年龄限定的,年轻人喜欢体验,老了不爱折腾。所以到岁数增加的时候,该有的都有了,尝鲜的心思其实是越来越少的。或者,如果收入临时下降,那么一人消费也可以躺平,具备很大的弹性。
这时候如果有个家庭,那么绝大部分的需求都是刚性的,买菜做饭一定是 3-4 人份,不能偷工减料。而且就算家庭条件不好的,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也可以很惊人,“再苦不能苦孩子”。
家庭也可以兼得冲动消费,特别是在旅游情境下,一个家庭可以支出的金额一般高于把这个家庭拆开,每个人单独旅行消费的金额。说人话就是,你自己出去浪,找个青年旅舍床位凑合凑合得了,但是一家人就一定要在酒店订房。以家庭为单位可以消费一个人无法单独消费的大宗项目,例如度假区套票和更大的酒店房间。
社长看到微博也好,知乎也罢,各种地方都弥漫着一种“老子就是不结婚”的风气,“离婚冷静期”、家庭暴力等婚姻生活不幸的一面被放大,不断在恐婚一族当中引发共鸣。这是对当前社会从文化和制度层面掀起的“逼婚”压力的一种反制。社会绝不应该以逼迫的方式强制实现某个哪怕看起来很美好的目标,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但社长相信,大多数现在还不敢相信爱情的人,一定都在心里存着一份对美好的暗中期待,一定不会拒绝天作之合引发的缘分。只是,要想天长地久又彼此相爱实在是太小概率的事情了,原理很简单:遇到一个三观一致、趣味相投的人是小概率事件,两人加起来都有经济能力养活这个家是另一个小概率事件,这两点是维持婚姻的两大要素,需要同时满足,其概率就是小概率事件 x 小概率事件,微乎其微。
国家和社会不能操控我们的脑子去匹配三观,但可以做到的是减轻养家的压力,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公平、发放补贴、保险、救济、援助等一系列手段让“贫贱夫妻”不再“百事哀”,就可以增加成就人间良缘的概率。
(3)养老可能是一种消费驱动力,但是一种严重“偏科”的驱动力。
本次人口普查发布会上提到:
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社长用比较直白的语气来说,人口老龄化的所谓“机遇”之细微,根本无法与它带来的挑战相提并论,甚至可以理解为只是为了满足“凡事必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法”思维而提出的。还不如后面这句更有意义:
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低龄老年人”概念是首次在人口普查及相关统计工作中提出的,毫无疑问意味着延迟退休会在不远的将来降临。但我们打工人倒又不必刻舟求剑,想着到时候是以现在 996、007 的工作强度去继续工作到六七十岁。
实际上,如果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和足够的休假,保持规律作息,允许一定程度异地、远程工作,这样的工作前景与我们向往的“退休”生活也无异,而且避免了突然退休引发的空虚和孤独,继续体现出人生的意义感。
延迟退休的劳动者的消费,跟退休之前一脉相承,也是要继续赚钱养家,仍是在(2)部分提到的刚性需求。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开始买很贵的玩具,满足自己的爱好,开始烧钱,也是跟年轻时候一脉相承。但所谓“银发经济”则与此无关,是另外一个领域。以退休作为一个分界点,人作为消费者的价值在此前后截然不同。
我们知道的“银发经济”包括医疗——门诊、住院、临终关怀;养老——居家、社区、专门院所;产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老人定制”。哦,或许还应该算上身后事——墓地、骨灰盒和葬礼。
到这里你就能看出问题了。殡葬行业现在不是完全商业化的,以免出现不人道的“死不起”现象,偶尔有个天价骨灰盒之类的也是一通口诛笔伐。而老人的医疗、养老和定制产品,当然也没有一项是可以 100% 商业化的,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普惠性在里面。
要说最“银发经济”的恐怕是各种挖空心思骗老人钱的保健品了,但我们为什么说那是“骗老人钱”,而并不说实际价值远不如标价的盲盒什么的是“骗小孩钱”?——或者,就算是“骗小孩钱”也不至于到被批不道德的程度?老人说我吃个实际上就是淀粉的胶囊,不是一定为了治病,就是喜欢听那个销售员亲热的喊我叔叔阿姨,跟我谈天说地。做子女的真的心甘情愿吗?
抛开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消费大量消费品的能力下降——比如老眼昏花,很难再购买图书影音作品;告别了绝大部分的加工食品;更别提旅游了——之外,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本身就很难撑起足够大的市场,肯定不如劳动力阶段的人们消费能力强。所以当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总数大于劳动人口的时候,肯定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净亏损”的状态。
未雨绸缪,我们当然要让大家以更抗风险的家庭形式组织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无依无靠的原子状态,也就是(2)提到的内容,这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有恒产者有恒心”,大家少一点戾气。而要实现(2)的家庭化就要靠(1),从根本上落实社会兜底保障,让人有安全感,有获得感。
道理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大家也都向往了很久。作为我们普通人,竭尽全力地好好生活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全部,而我们这么拼只是因为房和教育的保障还没到位,不敢落后。
2014 年央视春晚上黄渤唱的那首歌《我的要求不算高》,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真实的心声——跟老婆住八十平米的小窝;孩子能顺利上大学,毕业有工作;每天上下班畅通,天天去户外做运动;能挣钱还有时间,去国内外旅游;“贷款十年就能还清”;养老生病“有政府来买单”,等等。
在这些需求差不多都满足了以后,社会现在弥漫的戾气应该也会消减很多,人们的竞争意识,或曰内斗意识也没那么强,就可以“人们的关系很友善,陌生人点头都是笑脸”,社会相对公平。希望这些在不远的将来都能实现。
📕 参考资料
-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5470/wz45472/Document/1703620/1703620.htm
- https://www.ftchinese.com/story/001092322
-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4/t20210429_1816871.html
-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2tBDPs3GKH
- http://japan.people.com.cn/n1/2021/0506/c35421-32095671.html
- 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1/04-15/9455265.shtml
- https://mp.weixin.qq.com/s/c0gRyusCoVbL1iSNIp62sA
- https://mp.weixin.qq.com/s/YnfMXdD4x_mTNnf9XgrkPQ
- https://mp.weixin.qq.com/s/BCWUeMnL-baE3ziFyVm8iA
- https://mp.weixin.qq.com/s/PAFfAi8V9YpLSX66zXZ8Bg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30049797937058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686573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