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下了凡,它总得带点“土味”
春运期间,郑州铁路警方装备了一款“人像比对警务眼镜”,可以高效地筛查出旅客中的网上在逃人员,和冒用他人身份证件的违法行为人。
通过 新闻图片 可以看到,执法人员通过眼镜左上方的一个摄像头,把即时拍摄到的人脸上传到与眼镜以线缆连接的手持终端上,并同联网数据库做比对。
由图片所示的操作方法推断,尽管这款眼镜看起来非常像是 Google Glass,但应该只有摄像头是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在镜片中带显示器(因为头戴式显示技术还不过关,这也许可以保护执法人员的视力不受伤)。摄像头与终端之间由线缆相连,不仅预防无线连接信号差,而且解决了供电问题。
因此,其实就算不用戴那个拉风的墨镜,摄像头部分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并以更隐蔽的方式呈现。举例说,可以设置在看似普通的“耳机”上,通过“耳机线”连接“手机”,可以做得更不显眼;更可以采用针孔摄像机等“古老”的隐蔽取证手段。
只是我相信做成这种特殊的眼镜样式后,它可以如别在胸前的执法记录仪一样明显,起到标明执法人员身份的作用,凸显执法过程的公开性。
人脸识别终端的运作核心是跑在云端的识别服务,但在网络可能不稳定的时候,也可能在终端里会内置少数需要特别注意的人脸以供离线识别。
只要给你 API,你也可以用电脑摄像头上传自己的照片去比对;但问题就在于,警方使用的系统不管从算法层面,安全性层面,还是从数据库容量层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了系统的“开光”和“加持”,这款眼镜才会如此神奇。
云服务识别面孔的技术,即使在消费者级别,其可靠性也都是经过检验的。所以到军用、警用级别,其准确率只会更高。根据媒体描述,通过“天网”比对照片的准确率在逐步提升,甚至包括变装、整容等等都逃不出“法眼”。BBC 一位记者曾在中国某地做试验 ,在将他的面容输入系统之后,仅用 7 分钟,警察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
这样看来,尽管“眼镜”给人的感觉就像来到了《少数派报告》和《终结者》所描述的科幻世界,但它实现的方式却并不高深,而是由摄像头+云计算的“土法”拼接而成。
正好在一年前,我也曾在动点梳理过当时一批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 “土法炼钢”式科技创新 ,包括放 VR 影片戒毒,把电脑网页在 iPad 打开实现“移动医疗”,人形接待机器人背后由真人话务员接听等。
其实, 任何技术从幻想走向现实的时候,都会多少褪下神秘的光环 ,因为当它已经可以量产时, 它的技术原理一定已经被大众所认知 ,这样消费者才有得选择;同时,为了量产, 已经可以在技术上做得完美的厂家也会做一点牺牲 ,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这都会让本身还属于高科技的产品看上去有点儿“土”。
这几年,我陆续接触过几份跟 AI 有关的工作,根据亲身经历来看,对于 AI 这个当今科技业界的宠儿来说,它也有许多被人为拔高,急需“祛魅”的地方。
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称做 AI 的公司,在媒体报导中展现出深奥到无远弗届的技术实力。不过,其实声称自己做人工智能的公司,是拥有对 AI 的定义权的。也就是说,他怎么对媒体描述 AI 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做的 AI 是怎样的,那媒体就会怎么报道出来,社会公众也是怎么认知。
在实际运作中的 AI、算法等等,和大众对 AI 的想象这两者中间,是存在着广阔的套利空间的。 自然对里面的从业者来说,这种给外界的神秘感拖得越长,对他们越有利。
但实际上,我想如果一个产品的效果,可以用远比其自我标榜的要简单得多,也更好理解的原理来实现的话,你的猜想一般都不会错。
对 AR、VR、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技术等来说也都是如此。 任何“黑科技”再黑,它落入凡尘,褪去铅华,都会多少带点“土味”,而那才是真相。